去年秋,汤原县抢抓大小兴安岭功能转型政策机遇,根据自身山林、气候、水资源的优势,全力打造林下经济,在2011年2000万袋地栽黑木耳的基础上,提出2012年发展以地栽木耳为主体的食用菌到亿万袋,到十二·五末,达到15亿袋的惊人目标。转眼一年过去,食用菌生产第一个周期也即将结束,汤原县亿万袋食用菌工程效果怎样呢?
戈壁绽放“黑玫瑰”
汤原的食用菌摆栽生产源于县林业局所属林场,有10余年的历史。去年秋,县林业局筹资6500万元,建设固定菌房150栋、发菌室60栋,购置生产设备203台套。在局里的支持下,8个林场摆栽食用菌6000万袋,生产黑木耳3000吨、香菇1500吨。然而一些人觉得这是林场职工的本分,不足为奇。他们更关心的是山外农民生产食用菌的效果。
太平川乡———汤原县地栽木耳第一大乡。这个乡今年发展地栽木耳2100万袋,已生产黑木耳1000吨,每公斤均价60元左右,成为除粮食生产之外,全乡Zz重要的支柱产业。
在乡领导陈志辉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了位于山脚下的新兴村地栽木耳基地。这个基地位于沙金矿过采区,在没有摆袋的地方露出的石头。村委会主任张怀成介绍说:“我们这个基地是去年上秋时建的,占地7万平方米,有160平方米标准菌房4栋,17户农民在这里生产地栽木耳,Zz多的杨宝胜家有10万袋,Zz少的也有5万袋,总共100万袋。基地外还有20多家散户,全村一共有300万袋。由于家家都挣钱,现在我们又新建了5栋标准菌房。”
正在摘木耳的杨宝胜对我们说:“过去这块地啥也不长,现在摆上地栽木耳,神了,那都是钱啊。俺对这东西真的有了感情,你仔细看那袋上的木耳像不像开放的黑玫瑰?”
山里项目山外更香
望着一片片白中透黑的木耳地,我们问,这个基地谁家的效益Zz好,大家众口一词:“任玉杰”。29岁的任玉杰也毫不掩饰:“我家一共摆了5万袋,现在就卖了17万,还有点存货,袋上也能再摘一些,咋地也得20万。每袋成本1.3元,加上人工,能净胜10多万吧。”“我为啥种这东西?挣钱呗!别把这玩应儿看得有多难。胡大爷家的菌袋刚摆上时,红一块、绿一块的,专家说全都得扔,可后来又都回到了本色儿。我看这是我们村Zz好的致富项目了。”
年过七旬的胡宝兴也在自家的地里摘木耳,他接过话茬说:“地栽木耳是山里的营生,咱这山边儿能行吗?刚开始我儿子弄这东西,我是不赞成。现在想起来还是小年轻的有胆子和精力啊,你敢投好料,又勤倒腾。现在我这5万袋也挣了接近10万。” 陈志辉认为,地栽木耳之所以能在山外发展起来,组织发动和优惠政策固然不可或缺。但除了自然气候有稍许的劣势外,山外较山里有着很多优势。一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,信息便捷。二是错开了农时,又在家门口,老少皆可。
小木耳栽出大希望
攀谈中,在场的栽木耳户不时追问乡干部明年的摆栽计划和相关政策,打算扩大规模。还有一些想种木耳的农民追问村干部摆栽场地安排。任玉杰坚定地说:“优惠政策应该有。但即使没有,我明年翻倍绝不含糊。这段时间整车收木耳的一天来四、五伙,这说明木耳还是缺货。现在看来,只有这黑木耳才能圆我发家致富的梦。”
新任乡党委书记孙振良很振奋:“农民的积极性促使我们必须抢前抓早,做好三项工作。一是打牢基础。积极协调场地,快速落实水、电、路。二是健全体系。加快竹青、鑫丰、黑金河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,打造品牌、培养人才、稳定供销。三是落实计划,精心谋划。力争明年全乡地栽木耳数量翻一番,达到4200万袋,把食用菌打造成真正的立乡产业。” 据汤原县林下经济办统计,今年以县林业局八个林场和汤原、香兰、永发、太平川、鹤立等靠山乡镇为主体,全县共生产食用菌1.5亿袋、产值4.5亿,纯收入近3亿。目前,汤原县正在对外招商,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到汤原投资建厂。
了解详情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24小时内与您联系:TEL:13721431212 0371-56630331